Skip to main content
Category

最新消息

中央及地方輔具中心一覽表

By 最新消息, 機構資訊
我們整理全台輔具中心,包含中央及地方的資訊如下,您可以透過連結直接瀏覽輔具中心官方網頁,了解更多政府所提供的服務與資源。
(1)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
(2) 基隆市輔具資源中心
(3) 臺北市西區輔具中心
(4) 臺北市南區輔具中心
(5) 臺北市合宜輔具中心
(6) 國立新竹特殊教育學校
(7) 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蘆洲)
(8) 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新店)
(9) 桃園市北區輔具資源中心
(10) 桃園市南區輔具資源中心
(11) 新竹市輔具資源中心
(12) 國立雲林特殊教育學校
(13) 新竹縣北區輔具資源中心
(14) 新竹縣南區輔具資源中心
(15) 苗栗縣北區輔具資源中心
(16) 苗栗縣南區輔具資源中心
(17) 臺中市北區輔具資源中心
(18) 臺中市南區輔具資源中心
(19) 臺中市海線輔具資源中心
(20) 彰化縣輔具資源中心(二林總站)
(21) 彰化縣輔具資源中心(彰化據點)
(22) 彰化縣輔具資源中心(田尾)
(23) 南投縣第一輔具資源中心
(24) 南投縣第二輔具資源中心
(25) 雲林縣輔助器具資源中心
(26) 嘉義市輔具資源中心
(27) 嘉義縣輔具資源中心
(28) 臺南市輔具資源中心
(29) 高雄市北區輔具資源中心
(30) 高雄市南區輔具資源中心
(31) 屏東縣屏北區輔具資源中心
(32) 屏東縣屏中區輔具資源中心
(33) 臺東縣輔具暨生活重建中心
(34) 花蓮縣輔具資源中心
(35) 花蓮縣南區輔具資源中心
(36) 宜蘭縣溪北輔具資源中心
(37) 宜蘭縣溪南輔具資源中心
(38) 澎湖縣輔具資源中心
(39) 金門縣輔具資源中心
(40) 連江縣輔具資源中心
(Image: courtesy of Hayffield L)
特製推車;特製汽車安全座椅;兒童專用醫療輔具

認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

By 文章分享, 日常照護, 最新消息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由於遺傳性基因導致肌肉無力和萎縮,主要會影響孩子爬行、走路、站立和頭部控制的能力,嚴重的話會損傷用於呼吸和吞嚥的肌肉功能。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成因是位於脊髓和大腦下方負責控制肌肉力量和運動的神經元失去作用,無法由大腦傳送指令讓肌肉產生動作,肌肉也由於無法動作而漸漸萎縮。
大多數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由被稱為SMN1的基因所引起,因為SMN1無法產生足夠運動神經所需的蛋白質,導致運動神經失效而無法傳送指令讓肌肉產生動作。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症狀並不一致,有些孩子在預期的年紀無法滾動翻身或坐立;或是大一些的孩子可能較同齡的孩子走路容易跌倒或提舉東西有困難等等。如果背部肌肉較弱,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孩子會有脊椎側彎的問題,嚴重的可能無法站立或行走,甚至需要進食和呼吸的協助。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依影響程度可分為四類:
(1) SMA 第一型(Type 1)
第一型從出生開始到六個月之間就會發作,通常在三個月左右發生,也是最為嚴重的一型。
(2) SMA 第二型(Type 2)
第二型的發作時間在七到十八個月之間,可以坐但是不會行走。
(3) SMA 第三型(Type 3)
第三型通常發生於十八個月後到青少年之間,患者可以行走,但常有四肢無力、容易跌倒的問題。
(4) SMA 第四型(Type 4)
第四型是成人型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通常在35歲之後開始並慢慢惡化,因為症狀的出現很緩慢,所以許多患者在初期並不自覺。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是台灣孩童發生率第二高的嚴重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了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讓我們可以多一些關懷和支持引入更多的先進醫藥與療程,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期盼能夠早日成真。
(Source: KidsHealth)
特製推車;特製汽車安全座椅;兒童專用醫療輔具

特殊兒童的遊戲權

By 文章分享, 日常照護, 最新消息
童年只有一次,不管身處的條件為何,孩子都保有相同的好奇心與探索外在世界的渴望,這同時也是家庭最難忘的歡樂時光。

 

我們的環境不論在公園或一般的戶外公共空間愈來愈重視孩子的需求,也建造了許多孩子專屬的遊樂場,但可惜的是幾乎看不到有為特殊孩子打造的空間或設施,無疑地也是剝奪了他們玩耍、遊戲的權利,同時也讓不同的孩子之間失去互動與了解的機會。

 

以下報導是由一位熱心推動兒童遊戲權的媽媽所寫,也希望透過民間與政府的力量,我們可以很快地看到愈來愈多能讓特殊兒童自在遊憩的場所。

 

從我的二個孩子來看兒童遊戲權

 

鄭淑娟/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籌備會執行秘書
當有一個特殊需求的孩子時,看似正常的事都不正常了,舉例來說:台語常說的七坐八爬九發牙,一歲的時候不就該會站會走?但我們不會,必須依賴特製推車或輪椅。孩子到公園遊戲場溜滑梯、盪鞦韆玩很正常吧!不!我的孩子不能玩?連進到新莊運動公園的遊戲場都很困難,輪椅是無法靠近遊戲場的。自然而然我們只在外圍休憩,在操場散步,當然也被驅趕過,我們必須大聲抗議!說明輪椅是他的腳,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是不能禁止他使用操場。外在環境一一突顯不適合身心障礙兒童,最明顯便是無障礙環境,離家最近的公園遊戲場更是首要違背身障兒童平等參與最好的例子。
當第二個孩子出生後,我們再度回到公園遊戲場,「共融」在我們家自然存在,在公園遊戲場因著二個孩子不同特性,除了不能一起玩,我也很難同時照看他們的安全及需求,我得開始取捨、思考去到遊戲場該怎麼分配時間?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就待久一點,讓不能玩的姐姐等待嗎?這對我來說,實在太痛苦了!孩子最重視是父母如何平等對待他們,就算我的第一個孩子智能不足沒有太多感受,做媽媽的也不想不公平。
隨著共融遊戲場、探討兒童遊戲權開始,讓我對共融社會有更多的期待。我們常說從看見彼此開始,記得我帶大女兒參加台北市共融遊戲場工作坊,因為平日晚上有活動不是孩子正常的作息,加上手作也不適合孩子的能力,大人小孩其實都很累。但這個參與是有意義的,同組的孩子都在建構自己的遊戲場,有些設施是向上堆砌,習慣性思考都是樓梯做為上下通道,同組的小女生看到我女兒坐著輪椅,他告訴他的媽媽:「我要做一個斜坡讓澄澄上去」,看見彼此真的會產生效應。我們也相信學習同理接納,懂得尊重他人對孩子們都是很重要的價值觀。
根據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30條:身心障礙兒童與其他兒童平等參與遊戲,含文化藝術、康樂休閒及體育,包括於學校體系內之該等活動。從我的二個孩子來看兒童遊戲權,在軟硬體設計上,因為參與經驗的不愉快,現在的我都會詢問:「身心障礙兒童可以參加嗎?」這對身障兒童來說公平嗎?不要說跟其他兒童平等參與,想和自己手足一起參與都很難,這是《身權法》施行十年後該有的社會融合嗎?
甫落幕的CRPD初次國家審查會議,結論式意見提出依照合理調整的原則,確保「拒絕提供合理調整就是歧視」,公私部門都要確實實施。文末,懇切希望政府做好把關不能再自我感覺良好,才能真正將遊戲權還給身障兒童,讓他們的童年不再空白。

 

相關連結請參考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113/1240103/
特製推車;特製汽車安全座椅;兒童專用醫療輔具

小野寺幸的人生歷程 : 腦性麻痺診斷與早期療育 (4)

By 文章分享, 日常照護, 最新消息
“在這裏每天的日程安排中,除了治療之外還準備一段時間的「幼兒園活動」課。在這個時候「母子住院班」病房的大廳變成了「模擬幼兒園」老師的帶領下在大廳裡充滿了CP兒和其媽媽們的歡聲。我本人由於CP不能上普通幼兒園,對我來説,這裏的「幼兒園活動」課就是我的「幼兒園」回憶。除此之外 這裏還準備一些讓孩子覺得快樂的時令娛樂活動。我第一次在那裏住院的時候正趕上聖誕節的季節吧!而且我是1月份出生的,所以當年我在那裏住院期間迎接兩個節日。當時的照片和賀卡還在我的相片簿上。
在這段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照片裏已有坐在「CP椅」的孩子。其實這個治療機構日本最早發明「CP椅」而投入使用的地方。1960年代中期,他們針對重度CP兒已投入使用「CP椅」。可是也有可能這些椅子差不多都由重度徐動型患兒被占用。我自己沒有這個「CP椅」的使用經驗。
在那一次3個月的住院中,我又可以翻身,又可以坐一會兒了。近3年的時間中一直在運動發育方面沒什麽起色的孩子,僅僅3個月的時間中終於有了進步! 我想那時,我媽媽肯定會覺得很高興。從那時候開始,我媽媽很信賴這裏的復健訓練。以后的數年間起碼一年有一次,一次2個月來這裏的「母子住院」成爲了我們母子兩兒的「定例活動」。
但是有一個問題難以解決,我們家鄉仙臺離東京較遠,大約有400公里。當時即使坐特快列車也單程需要4個小時。在那個時間媽媽不在家裏,爸爸工作早去晚歸,所以我的哥哥姐姐都變成了半個「留守兒童」。當時年僅12歲的姐姐,從學校回家后每天要料理家務。這一點我很對不起她。
以后的數年間,我在這個「定例活動」中,我在練習腹爬,四點爬,跪坐,甚至,靠各種輔具的站立,有人在後面支撐的拐杖走路訓練!雖然至今我都沒成功獲得站立行走方面能力。但是通過這一系列訓練,我還算可以擺脫一點也不能動彈的狀態。
但是我認爲,在這個時間中我在那裏得到的最大的收穫并不是自己身體方面的功能改善,而是得到學會愛護CP「小弟弟」「小妹妹」的機會。在前面向大家所介紹的那樣,我是個在家裏最小的孩子。在家裏沒能得到愛護「小弟弟」「小妹妹」的機會。而且我是個CP兒,在通常的狀況之下,沒有一個人對我期望這樣的角色。
可是這裏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到處都有CP兒。雖然我也不是輕度的孩子,可是自己長到5~6嵗也要當了這個「CP大家庭」的「二哥」或「大哥」的角色。忙於擔任哪裏媽媽們的「小助手」任務。”
特製推車;特製汽車安全座椅;兒童專用醫療輔具

小野寺幸的人生歷程 : 腦性麻痺診斷與早期療育 (3)

By 文章分享, 日常照護, 最新消息
“當時,我們去看病的是日本最早建立的肢障兒童治療機構「整肢療護園」。是1942年成立以來經過幾次組織改革到現在爲止對各類殘疾兒童提供醫療,教育等跟各類殘疾兒童相關的全方位服務的綜合性殘疾兒童治療機構。(現名稱;心身障害児総合医療療育Center)然後,我領取了殘疾人証。等級為2級(1級最爲嚴重,10年後改爲1級)。

 

應該是1965年冬天吧。我跟媽媽一起在這個「整肢療護園」住院,接受「母子住院式集中治療」當時,這個治療療程有兩種。初診者以3個月爲一個療程,復診者以2個月爲一個療程。在這個期間孩子可以接受PT・OT・ST等集中治療和與此相關的各種醫學檢查。除此之外還有針對母親的療育講座。再説,孩子接受PT・OT・ST等集中治療時,復健老師對母親不斷解釋,現在在做的是什麽,爲什麽要這樣做。另外還設每周一次的「媽媽復健老師日」在這個時候,在復健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媽媽們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復健訓練要學會出院后的居家復健訓練目標和要領。這一段説的故事也許對現在的腦性麻痹孩子家長來説沒什麽新鮮。但是50多年前已經有這樣的腦性麻痹兒童治療機構。還值得向你們介紹的吧!

 

我們第一次在哪裏住院的時候,我已經快三歲了。可是那時日本還沒有普及「早療」觀念。而且當時CT・MRI等腦部檢查儀器和技術還沒有發明的時代吧。不能早期確診腦性麻痹。所以就連在「母子住院班」的孩子年齡也都比較大。屬於學齡的孩子也不是罕見的。

 

當時,日本很少有接受腦性麻痹兒童的學校。如果一個腦痲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話,就連特殊兒童學校也將他拒絕門外。所以當時在「母子住院班」裏也有很多重度「超齡兒」。所以那時,我在這個班裏年紀最少的孩子。

 

雖説,這裏是個治療機構及病房,可是另一方面在這裏也會釀出濃濃的「CP大家庭」或「CP幼兒園」的氣氛。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這個治療機構的幾十個媽媽和孩子聚集一堂而生活在一起,不知不覺地每個人都成爲了這個「CP大家庭」或「CP幼兒園」的成員。

 

當時這個治療機構基本上都采用多人房。跟自己同一個房間生活的「病友」家屬之間經常會產生了第二骨肉一般的親情。”
特製推車;特製汽車安全座椅;兒童專用醫療輔具

腦性麻痺及身心障礙孩童行車安全的防護原則

By 文章分享, 日常照護, 最新消息
一篇2012年的英國評論說明了為何特殊需求孩童在行車安全上一定要使用合適的專用汽車安全座椅,而不是一般的汽車安全坐椅,理由如下:

 

“良好的位置支撐對許多身障的孩童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保持安全與舒適、提升手部功能,也讓他們能四處張望並與外界互動。在坐車旅行的時候特別重要,主要因為來自加速、剎車以及轉彎力道的影響。”

 

“Good postural support is important for many physically disabled children. It keeps them safe and comfortable, promotes good hand function and lets them look around and interact with the environment. It’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travelling in a car because of the forces from accelerating, braking and cornering.”

 

台灣法令在強制規定配戴安全帶之後,交通事故的傷亡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同樣地為了保護特殊需求孩童,我們應該為他們準備更合適的汽車安全椅,才能真正確保這些孩子的用路安全。

 

車子常常是他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無論是家裡的用車、學校專車、觀光巴士,都應該要配備特殊需求孩童的專用安全椅,才能落實防範於未然,並且讓他們在移動之中也能保持正確的姿勢,自在安心地享受移動間的快樂時光。
特製推車;特製汽車安全座椅;兒童專用醫療輔具

小野寺幸的人生歷程 : 腦性麻痺診斷與早期療育 (2)

By 文章分享, 日常照護, 最新消息
“父母帶我回家后,家人發現我對周圍的聲音過於敏感,如,打噴嚏,説話聲音等,對常人都不在乎的聲音也很敏感,一聽到就哇哇大哭。所以當時家裏人都怕我受驚,用小聲説話,走路也要悄悄地走。

 

再過一段時間,我患了個小兒急疹需要兒科醫生看病,那時候那個大夫說;
「這個孩子的下肢硬邦邦的!」。此外那時候家人也發現我的身體運動發育偏離「三翻,六坐,七滾,八爬」的正常規矩。我一直不會翻身,不會坐,不會爬。從那時候開始,我父母的漫長求醫之路。

 

由於我媽媽相信在我的運動神經有問題,所以她帶我頭一次上門的是「神經科」醫院。可是在實際上那時的日本醫院廣告上的「神經科」醫院,就意味著「精神科」醫院。

 

從那以后她開始帶我去了大大小小的兒科醫院。可是當地醫院的醫生都異口同聲的説,「你的孩子是個早產兒運動發育落後沒問題!」「孩子長期住在嬰兒保暖箱,也有可能他患有軟骨病!再過2~3個月孩子也會走路!」什麽的。那時,我的雙脚已經呈明顯的「剪刀」狀。媽媽讓我扶站,讓醫生看看那個異常姿勢。邊説,「孩子的脚這麽怪怪的!你還敢説我的孩子是個正常的嘛!」

 

最後,媽媽無可奈何到書店去買來一本家庭醫學百科辭典,開始自己找跟我的狀態類似的病症。於是終於找到了「腦性麻痹」這四個字!那時,我爸爸趕緊對那個「腦性麻痹」的部分執筆的肢障兒童治療機構寫了封信。問,自己的孩子在你們那裏能不能看病。對方答應了。終於我父母將我帶到東京去看病,結果我在這裏被診斷爲腦性麻痹,終於被加入了腦性麻痹兒童的隊伍了。那時,我已經長到快兩歲了。”
特製推車;特製汽車安全座椅;兒童專用醫療輔具

小野寺幸的人生歷程 : 腦性麻痺診斷與早期療育 (1)

By 文章分享, 日常照護, 最新消息
一位日本友人在FB上分享了他的CP人生歷程,在半世紀前的日本,對於腦性麻痺的了解與治療當然遠不如現在,可是相隔五十年,再來看他的故事,相信對我們仍然有很大的啟發。

 

徵得他的同意我們將文章分享於下,他本人學習中文超過四十年,中文寫作相當流利,所以我們並沒有更動所寫的內容,包括用字,但其流暢度相信大家閱讀起來都會深有同感。

 

小野寺幸的CP人生歷程

 

“我想如果自己晚來40年來到這個世界當個CP兒,我個人的情況肯定比現在好得多。但是概觀自己至今的CP人生,還是需要我早來這個世界創造現在的CP人生。

 

我是1963年出生的。當時日本也還沒進入少子高齡化社會,而且在50年代日本流行小兒痲痹症(Polio)日本社會也有逐漸開始關注肢障兒童治療的趨勢。

 

用疫苗控制小兒痲痹症(Polio)之後,從60年代初CP兒童成爲了新增的肢障兒童主流。也就是説我出生長大的時期正當日本CP兒童治療的黎明時期~發展時期。

 

我出生那一年冬天是日本50年衹有一次的豪雪之年,這個嚴冬的季節裏,我整整提早三個月來到了這個世界。我在家裏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年齡上我跟其他兄弟姐妹年齡相差較大,年齡跟我最接近的姐姐也有九歲半的年齡相差。當時我媽媽已是個「老手媽媽」。當年還沒有發明辨別胎兒性別醫學檢查的時候嘛,媽媽為我準備「男女兼容」的米黃色的嬰兒衣服。她將我出生前開始破水時,先到懷孕期間一直看病的私營產科醫院去了。

 

不過,聽到醫生的「我們醫院沒有準備嬰兒保暖箱」的一句話,她主動地要求,把自己轉到大學醫院產科。於是我在當地的大學醫院產科裏,從這樣的媽媽出生了。

 

到了大學醫院以後,我基本順利生下來了,就是由於七個月早產兒體重衹有1300多克。但是沒有窒息,出生后就哇哇大哭。曾經媽媽告訴我,「那時,你的哭聲大得不亞於成熟兒,甚至是比他們更大,更亮!」。現在有很多人對我説,「你說話的聲音,又大又亮!」俗話説;。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真的沒錯!哈哈。

 

後來,我呆了2~3個月的保暖箱。(這個部分我92嵗老媽的記憶已模糊了請諒解)在這個期間,我的發育很順利一直在長大。醫生對我媽媽說;「這孩子一次也沒出現過減少體重的情形!」在這個期間大部分人都以爲我是個「正常寶貝」。但是其中有一個人注意到我身體發育異常的是產科病房護士長。在我出院時,她對我媽媽説;這個孩子從來沒有出現過將雙脚「一蹦一蹦地」踏步動作。以後應該要慎重觀察他的身體發育情況。”
特製推車;特製汽車安全座椅;兒童專用醫療輔具

避免孩子成長遲緩 : 陪他玩,別給手機!

By 文章分享, 日常照護, 最新消息
高雄榮總兒童發展評估中心的劉亦修醫師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指出,如何避免兒童成長遲緩,最重要的是,要陪小孩子玩,跟他互動,才能刺激感官發展,而且不要給手機,讓手機取代了父母的角色!

 

劉醫師指出,兒童發展遲緩的因子主要有幾個:
  • 疾病
  • 缺乏家人陪伴
  • 問題家庭
  • 營養不良

 

除了疾病因素可由醫療機構助之外,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家人的陪伴,所以要積極的陪小孩子玩。另外別藉由手機讓孩子安靜下來,不僅藍光會造成眼睛的傷害、注視過久可能導致頸椎傷害、手機畫面快速變換可能會降低耐性及專注力以及使用手機過久可能會剝奪社交及語言練習機會。家長可以採其他譬加繪本、色筆塗鴨的方式,同樣也能讓孩子安靜下來,並且達到教育的目的。

 

另外劉醫師還提到兩個父母可以給孩子的一生受用無窮的禮物:
  • 念故事給他(她)聽,養成閱讀習慣
  • 帶他(她)一起運動,培養運動習慣

 

孩子就像幼苗,怎麼灌溉就怎麼成長。特殊需求孩子的父母通常付出更多但得到的相對較少,如何善用資源,減輕照護工作的負擔,也讓孩童發育生長更有成效,是我們一起努力的目標!

 

以下連結,請您參考:
http://org.vghks.gov.tw/reh/News_Content.aspx?n=7BE2F18E2B10E5FE&sms=193B51A17DD273BE&s=D6048D4D1C722156